Archive for the ‘Thoughts’ Category

当世界都还没醒的时候

整个旅途里印象最深的两个瞬间,一个是抢在8点半一开门的时候冲入罗马的Roman Forum,一个是早上6点多跑到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广场。意大利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感时光感的地方,而游客如织的时候不管是斗兽场还是梵蒂冈都更多是旅游景点而已。只有在世界还没有醒来的这两个瞬间除外。

20160614_073046028_iOS

当身边没有其他游客的熙熙攘攘的时候,置身于那个荒废了2千年的Roman Forum,看着身边一座座或高耸或倒塌的石柱,就像电影镜头里一样,自己置身不动,然而周围的一切像超级倒带按钮一样,倒下的建筑一点点的重新立起,斑驳的壁画恢复颜色,面目不清的雕刻再度棱角分明。最后回到2千年前,一群罗马公民在广场上讨论着这个城邦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镜头由正面缓缓拉起变成俯拍。

20160621_041509689_iOS

再换到米开朗基罗广场俯瞰佛罗伦萨,从一千多年前大教堂拔地而起,然后圣十字大教堂,然后乌菲兹美术馆,然后一座座小桥横跨阿诺河,桥上盖满商铺又慢慢拆除。也许有的城市几百年来就没有太多的变化。

历史这么长,这么慢,每个人的选择又算得了什么,自己那点忧心事不值一忧。

米兰和科莫湖之间有多远?

前两天看到一则朋友圈“你的行动体现出你的想法,嘴上怎么说都不作数。”一下子说到心坎里去了。而且一下子击溃了很多心里的自我安慰,时不时安慰自己说自己是个很孝顺的孩子花很多时间在父母身上,是个关注健康的人,是个爱读书的人。心里想着想着,即使未能付诸行动也就心安理得的睡去了。

老婆回港,剩下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最适合的事情大概就是思考人生的意义了。从那个人人都衣着光鲜的所谓亚洲金融中心出来,也是拜其所赐能这么轻松负担这样的旅程。今天的行程更是从另一个Materialism requires no apology(Lonely Planet语)的城市米兰出发,半个小时就到了Como Lake岸边。湖光山色,阳光热烈地刺眼。一到湖边最先映入眼帘除了一排一排的游艇之外,更是呆坐在树荫下的情侣和在草地上的一件件比基尼。湖中不远便是两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荡着小舟钓着鱼。不用说地球那一边的香港,就连短短三十分钟之外的米兰和Como都能如此不同。

我猜人在选择生活态度的时候,在物质主义和简单生活之间都不会轻易抉择下来吧。写字楼里的律师一边写着招股书一边想着阿尔卑斯山角的湖光山色,而晒完太阳爬起来的年轻姑娘也会想要隔壁那个游客身上的爱马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但又是一个每个人都要不断尝试回答才能在更多的日子心满意足地睡去而不去艳羡他人的生活,所以只能一步一步地去尝试。希望在刷卡的时候不用去那么心疼,那么久再努力工作一点;觉得一个又一个的通宵不能justify离开家人离开自己兴趣的时间,便再缓下来一些。而且大概只有经历过跷跷板的两端,再一点一点移往中间而停留下来的点才是真正稳定的平衡吧。

勿忘初心

    天气凉了,又回到了可以室外跑步的季节;妈妈回去了,于是回到了到家后空荡荡的状态。很巧合地这一切都唤醒我去年刚到这个城市时候的感觉,转眼已经在这个新的环境一年了。

    勿忘初心,这个词在日本的是偶经常听人说起。彼时还多有不屑,心想嘴上挂着这句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初心是什么吗?而自己,在经历了香港在经历了史盖顿带给自己激烈的一年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忘了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细想起来,其实初心大概都只是很少的几样,其他太多的都是别人有了你也想要。忘掉这些曼哈顿和中环激烈的环境给你的冲击,哪些是你夜深人静也还是想要的东西,不要忘了它们。

    非常感谢史盖顿的环境,有机会接触有意思的事情,自由,强度还在可掌控的程度内。关键能周围大多是简单合理好相处的同事。能在这个环境里,一点一点变得更好,一点一点地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点好的变化,也能有足够的钱和时间探索其他的世界。我想自己初心想要的只有这些吧。

关于占中

    刚到香港就赶上这么一场运动,毕竟准备(暂时)把这个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毕竟这场运动就发生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毕竟自己是一个意见颇多的人,于是忍不住要说些一二。

    首先我自己立场上是支持占中的,虽然我尽量想让我脑袋做主但毕竟难以避免有时会被先入立场左右。我自知唠叨以下这些决无法改变他人立场,也无意做更多的辩论。另外,我的基础知识来源只是维基百科上这三篇关于2007年2012年2017年香港政改过程的纪录,以及这篇香港中文大学老师对现状的描述

   

    今天还特意从中环走到金钟去亲眼看看现场,我在感性上是非常佩服和尊重在占中现场的香港年轻人的。香港的户外可绝不是什么舒服的地方,高温高湿,我每天从办公室到家里在户外短短十来分钟都会觉得闷热难耐,他们可是顶着太阳在马路上静坐,还坚持这么多天。而且,现场组织的非常有序。有急救站,有物资集中分发处,有年轻人自主收集清理垃圾。我路过的时候看到这些只有稚嫩双肩与目光的年轻人,带着口罩手套,把一大袋一大袋的垃圾整理好运走,都有些被他们感动。比一比自己能有机会接触的其他国家的年轻人,那些很少把国家未来当成自己使命的日本人,那些借游行混乱去打砸抢的美国(黑)人,我想如果这样的年轻人不配拥有民主选择的权利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拥有。

20141001_022023146_iOS20141001_022209868_iOS20141001_023919634_iOS20141001_024034269_iOS

(左上:收集垃圾。右上:物资中心。左下:标语。右下:早上11点左右的金钟。)

   

    关于这次运动基础的特首选举的法律问题,维基百科的三个词条还写的挺清楚。一方面,《香港基本法》上从没承诺给香港完全的普选,最终目标也不过是“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基本法45条)。而且,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也只是说2017年“可以”实行普选行政长官。因此说中央欺骗了香港或中央不履行承诺倒也谈不上。不过另一方面,刚刚颁布的2017政改方案也的确是名进实退。固然投票的权利从选举委员会转移到了所有选民,但在提名过程上本来2012年的时候选举委员会15%的提名门槛,现在突然上升到50%。2012年方案刚下来的时候,就有文章担心2017年“普选”提名门槛被提高。可那时候民主派做坏打算也只是提高到选举委员会的25%,现在到50%也怪不得香港民众难以接受。

    当然,走上街头的原因不仅仅是法律/政治原因,经济上香港的困境,普通香港民众的被剥夺感也肯定是另一大原因。虽然来香港的时日尚短,但很清楚的能看到香港的普通民众的生活真是很一般。小如牢笼却天价的房屋,最低工资居然只有30港币,这只有日本第一半,很多美国州的40%。曾经的支柱产业贸易随着大陆的开放已是几乎确定要衰落下去。所谓的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业还一息尚存,但看看中环那些高端写字楼里,越来越多都是外籍员工。从金融到法律都聚集了一大堆大陆员工。管中窥豹的举个例子,我们所今年新进的12个律师里,只有4个是香港律师,而且4个香港律师里只有1个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如果我是一个在经济上日渐失去地位的香港人,又在曾经中央曾“许诺”的2017普选上被“欺骗”,我也会想要走上街头吧。

 

    最后,这几天翻关于占中的讨论,看到了2个观点也忍不住想说上几句。

    1.这个运动是被“一小撮反动势力”利用/煽动起来的。

    这个理由也太方便了吧。凡是你不想见到的都是别有用心的反对势力的阴谋。当然,我是无法证伪这个命题,而且也许是有一些存在。但所谓A被B利用,无非(1)A的目的和B的目的恰好一样,B帮助了A,或者(2)B给了A错误的信息让A觉得A的目的是与B一样。关于(1)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利用,关于(2),现在信息这么透明,我不觉得现在有什么误导性的信息让学生/年轻人走上街头。

    2.香港你们占了中央政府这么多便宜了,还不感恩戴德,还来闹事。

    一来在我看来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经济政策实在是一种互利互惠。香港的自由法治、专业人员的素质的鸡肋、经济开放程度都是大陆需要的。而且诸如中国企业的香港上市,诸如人民币海外市场,诸如沪港通,这些都给大陆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个很方便的缓冲区和试验田。二来,即使这些政策是让香港受惠了,可能大部分的好处都落入了李家等财阀的口袋吧,香港的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这么多。

 

    最后以一个功利的观点来看,如果今天香港能争得普选,也许离整个中国的普选也会近一小步,哪怕只是很小的一小步。也许民主并不一定好,也许普选选来的特首会跟中央对抗导致香港衰落。可是,当我们已经眼睁睁的看着现在的中国是需要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的时候,为什么不让这个小小的城市试试他们希望要的方法呢?也许自己或不想或不愿付出去探索解答的时候,为什么不让这500万人探索一下不同的路呢?

    希望自己能够足够幸运目睹或以最微薄之力参与这段历史。 

写博客和NYBar

昨天兴起又翻起了去年申请时一直在看的某个日本律师的博客,受了两个刺激。

    一个是他居然在Barbri开课前就复习了两周了,把MBE科目的CMR/日本人笔记都过了一遍,做完AMP,并且做了不少题了。想到自己那么早考完试,从没动一丝开始学习的念头,这个态度的差距啊。

    另一个是,他居然在NYBar复习期间保持了非常高的更新频率,2个多月的期间内至少更新了40篇。虽然有些只是每天的学习感想(比如感慨抱吉他出来的某老师)。但还是有很多干货的,比如学习进度啊,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啊,甚至包括做题的正确率。

    其实,NYBar这个考试,据传言是不难,但是是一个细节信息稀缺的考试。其实只要能有一个他这样的博客,尽量客观细致的描述自己的复习进度,对于后来者都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因为可以以此为标尺,衡量自己做的怎么样,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而且通过他的博客,很多相关信息都搜集好了摆在那里了,省去了后人非常多时间。(以此为参照,我可真的努力去了)

    写博客是日本人非常好的一个习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只需要认真记录下自己的经历,都是对后来者的极大帮助。上述那个博主之后又去了缅甸做律师,又是一个信息稀缺的领域,他也就顺理成章又开了一个博客,专门写在缅甸生活在缅甸做律师的感受。大到法律制度的介绍,小到雨季打车困难的问题,读起来津津有味。

    往更远了说,这是不是跟日本人某种民族性有关呢。我觉得他们是非常愿意为这个集体的些微的进步付出自己的真挚努力的民族,仿佛集体的民族的进步对他们非常重要。这一点远到当初读书时,即使是硕士论文每个人的研究都肯定有自己的价值。没有人追求大题目,要的只是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小步。甚至不少人的硕士论文只是把前人研究完整总结一遍,做好一个index(当然这个对他博士论文非常有用)。可是能保证的一点,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在推进学术的进步,哪怕进步只是一点点。近的例子就要说他们历代人总结NYBar考试的日本人笔记,用日语记录Barbri的讲课内容,对于英语普遍不好的日本人来说帮助很大。而且他们每个学校的前人们都用日语总结了留学手册各自上过课程的优缺点,避免后人不小心跳入火坑。

    回到本题的博客上,其实不管是留学信息,还是缅甸法律,还包括很多人生病了(主要是大病)会写一个博客描述自己的病状和求医过程。这样的博客,其实对于作者自己的正效用是非常小的,怎么看都是一个充满了外部性的行为。但是似乎日本人并不把这些外部性当成溢出给“外部”的效果,似乎他们都觉得这些都是帮助自己的民族和集体变得更好,因此是有意义的。如果说日本的经历教会给我了什么,大概愿意一点点付出让事情变得更好是我收获的非常宝贵的一个品质吧。

    嗯,以后晚上回来就把随便划拉几笔博客当成休息吧。

    (希望我设置好的ifttt的自动更新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