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Books’ Category

《我在北京送快递》

我读书不快,真的都记不起上次这么一天之内一口气读完的书是哪本了。

我难以抑制对这本书的赞美。胡安焉带着我们认识了物流园里的装卸工、快递员、高端自行车店里的收银员、服装店小老板、保安等十几二十份工作。让我对周遭这个世界都觉得更亲近了一些。

但该赞美的真的远远不止如此。这本书远不只是一本中产白领们对蓝领生活的一种猎奇式的纪实,更美好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个关于人,关于一个真诚的人的记录。它真诚就如我们所阅读的不是一本出版物,而是在窥探他的日记本。他无遮掩的展示自己的写作风格、展示自己的困扰与小小得意;他既写了琐碎的日常,但也并不避讳地小小吊一下书袋,或无比真诚地献上他的真知灼见。花几个小时读这本书,至少读者可以非常确认是听到了一个真诚灵魂十几年来的体悟。

让我受鼓舞的还在于胡安焉简直是深度i人们的榜样。非常快地自洽于不善交际,并再不为此困扰;高度的内在与情绪的敏感度,并且持之以恒地捕捉记录下来。活成了大i人最好的样子。

1980s

连着看了两段相近年代的故事,1979年的首尔之春,还有early 1980s,单伟建在美国的经历。突然觉得现在这个世界。。。我们没有了1979年的首尔,1989的北京时“螳臂当车”似的的“愚勇”,也越来越少那些普通人之间最质朴的善意。十年的自我阉割与一切向钱看之后,回望和对比之下,周遭的世界竟已如此不堪。

造一座塔

其实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都带着一丢丢复杂的情绪的。有一些懊悔,接连错过鼠总张罗的大trip;也有一点嫉妒,看着这些文字从公众号上的一系列文章变成了一本厚实的书。可读完之后,我觉得它真是一本可以扬着头底气足跟别人推荐说“这是我哥们儿写的书,挺有意思的,值得一读”,而且我还挺感动于它成型的过程。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封面上就概括得特别好:它是一组21世纪的年轻人给这条千年丝绸古道留下的现代记忆。虽说诗雪还有其他几位初稿读者不喜欢那种“话被塞到嘴巴里”的感觉,但出奇的,我对这些塞到嘴里的感想都觉得还挺好“下咽”的,可能是因为我和鼠总对这些沧海桑田的感慨非常接近,总觉得心有戚戚焉吧。花一个月,从陆路从西安到德黑兰,既游览了雪山与沙漠;也目睹了沿途的历史名城里有的还熠熠生辉,有的只成为土堆中依稀的痕迹;还体验着每个区域如今的样子,有的更伊斯兰更宗教,有的更世俗,有的跟自由,有的封闭。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样的旅程更能体会“历史”二字了。

当然游伴的出现,也真是对整个旅程非常独特的调味剂。收到过Nathan关于行程的一些计划邮件,从文字里都能感受出那份大J人的靠谱。然后看到丝路北道行纪里,这个美国大块头男生一会儿成为无人机巡航的标志识别点,一会儿肠胃不适在“火水”之下昏睡,竟然觉得特别亲切。当然,如清呀、娜娜呀、朱总呀、小葛呀,这些生活里就认识的朋友出现在书中时,八卦和窥探之心也突然涌了出来,好奇着他们的体验和感想,想知道在旅途里为着什么而欣喜而落泪。
 

在香港跟鼠总聊起这本书成书的过程,挺让人感触的。说实话,周围有体验有观点,愿意输出,善于写作的人真不少。但终究更多的人是囿于自己996的“主业”。鼠总告诉我他成书的过程里,每天都要在极高强度的trader工作结束后,继续榨取大脑2-3小时,在书桌前写这段故事。这其中透露出来的自我约束力和驱动力,真是让我惊讶。因为我知道他的daytime job对头脑的需求会有多大,以及将心比心,我真的做不到一天劳累后还为写作这么个“兴趣”投入这么多。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多付出写这本书?他说,我想“留下点什么”。突然我想起一段安妮宝贝的话,”我相信自己的写下的字,因为需要用它们建造自己观想中的一座塔。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写作是造塔,不用管其他人怎么说,自己默默盖起来。我喜欢这个比喻。“

这个世界里,就有些人有更好的规划能力用几年时间安排一趟旅程,去纪念一段古道;更开放开朗的欢迎各式各样的伙伴去一道冒险;然后用着更好的自我驱动力,去盖好一座塔,去能留下点什么。

The Buried

旅途启程时开始读,过半时在红海边完成。异常精彩,这趟旅程如此,何伟的写作亦如此。

坦白说,出发前对埃及的期待不高。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只是荒野沙地里耸立的巨大金子塔。自恃也算是看过中华文明无数瑰宝,见过雅典的万神殿和罗马斗兽场的人,心想埃及这些土黄土黄的遗迹能有多厉害?可是到达阿布辛贝、到达Edfu神庙,参观帝王谷的墓穴后,真是每每都让人啧啧称奇。

何伟的这本《埃及的革命考古学》,写了考古挖掘,也命题作文似的写了阿拉伯之春下的政治事件。但这些都只是背景布而已。最精彩的其实是 被称之“五年来唯一看到变化的”拾荒者萨义德一家;是坚韧终究突破牢笼,终于在德国找到自由栖身的马努;是何伟口中机敏乐观的埃及人们。甚至散布在埃及各处卖女性内衣开着其他小厂的温州商人们,强中国背景的何伟也信手加入书中,成为别样的佐料。

既有大背景、又有精彩的小人物小情节、还有深刻的从机制上从社会学上的观察与思考。非虚构写作大师,真是点东西。已经立刻下单其他几本书了。

最后,最可惜的是,何伟在2019年重新回到中国在四川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但因为学生举报(政治言论),203年四川大学不再与何伟续约。中国应该也不是那个何伟一直在称赞的国家了,不知道何伟是否在努力把这几年,尤其是疫情期间的中国体验,凝缩成他的新书。期待~

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意义在哪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遭受着冲击。

首先是李娟的阿勒泰。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那份近乎耀眼的纯真和平和,牧民们质朴的人性。好些故事都是如果遇到我能喜悦上一整年,例如因为一直盯看揉面而给递上的刀削面,例如遗忘了多年赊账但重逢仅仅通过字迹回忆起后连夜还上10块钱。

然后是The Making of Modern Ukraine的YaleCourse。Snyder教授穿针引线,抽丝剥茧地讲述这块土地上横跨千年的复杂历史;guest lecturer来讲2021年的Maidan Square时,在学生面前在上百万人观看的online streaming camera面前几乎落泪。我觉得这是人性与智慧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展现。

而现在,夹在中间,什么都没收获到。